大午号 http://www.dawu.com.cn 《海的尽头是草原》上映一个多月后,无声无息地淹没于互联网的碎片化信息之中。 连同埋藏在它背后的一段历史,也随之再次沉寂于历史长河。 图源:《海的尽头是草原》 这是一部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,线索就藏在它充满诗意的名字里。 “海”指的是上海,“草原”指的是内蒙古。 从上海到内蒙古,3000名孤儿经历了一场跨越大半个中国的迁徙,最后在广袤的大草原上找到人生归宿。 影片中的小女孩杜思珩就是这样来到草原,遇到萨仁娜一家的,他们之间的温情感动了很多人。 这只是那段历史中的一角,冰山之下还有比电影本身更令人动容的故事。 图源:《海的尽头是草原》 电影的上映,拂去60余年岁月的厚厚封尘,让这段历史重见天日。 电影落幕之后,“三千孤儿入内蒙”的故事,在草原之上的回响,还有多少人能听到? 今天,小视想带大家回到那段感人的历史故事之中,回到那片广袤的大草原之上。 图源:《海的尽头是草原》 列车一路向北 时钟回拨到62年前。 彼时的新中国正处在最困难的时期,连续三年发生大面积的自然灾害。 大旱之下,河水断流,农田减产,一场全国性的粮食危机席卷着整个中华大地。 图源:《母亲在草原》 江南地区是重灾区,很多父母无力抚养孩子,只能将他们送到保育院。 那时,上海育婴堂门外,几乎每天都有被丢弃的婴儿。 当育婴堂已经饱和,拿不出足够的牛奶和饼干时,仍然有源源不断的孤儿和弃婴被送过来。 小孩们吃不饱,哭闹声响彻整个育婴堂。 图源:《梦中的额吉》 当时的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天天为此愁得睡不着,她在回忆录中写道: “育婴堂无法找到牛奶、肉食,我的心像灌了铅似的沉重。” 图源:《母亲在草原》 康克清找到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主席的乌兰夫,问他能不能调拨一些奶粉救急。 “牛奶喝完怎么办?” 乌兰夫提议干脆把孩子们送到内蒙古草原,送给牧民抚养,“牧民很喜欢孩子,不管谁家的孩子都喜欢”。 周恩来总理得知后,当即同意了这件事。 图源:《梦中的额吉》 乌兰夫立刻开始筹备起来,调动内蒙古自治区上上下下的人行动起来,建孤儿院,购置儿童用具,抽调保育员,组建医疗组...... 一切准备就绪,内蒙古大草原敞开怀抱,静静迎接孩子们地到来。 内蒙古包头派出12名医疗组成员专程迎接,铁路方为孩子留出专门的车厢,饼干、糖果、粥奶一应俱全。 图源:《母亲在草原》 上海方知道北方很冷,特地为孩子们换上新棉衣,准备了两箱饼干、一箱大白兔奶糖,还派了10名熟悉孩子们生活习惯的阿姨护送。 图源:《梦中的额吉》 这批孩子有100个,一岁以下的有20人,最小的只有几个月。 那时的交通还很落后,没有直达的火车,要去北京倒车;没有长江大桥,火车要坐轮渡过江,全程长达四天三夜。 图源:《梦中的额吉》 护送的医疗组和阿姨顾不上舟车劳顿,忙得不可开交。 由于长期营养不良,再加上路途遥远,很多孩子被病痛缠身,有的孩子发高烧,有的孩子气管炎,有的孩子拉肚子...... 车上有16名患结膜炎的孩子,每天要洗眼三四次,点眼药,车身晃荡,操作困难。 图源:《梦中的额吉》 医疗组胡景兰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瘦弱的小孩,高烧40度,一直下不去,先是咳嗽,之后又开始喘,生命垂危。 她把孩子抱到怀里,不停地喂水喂药,可效果还是不太好,她急得心揪起来。 到中转站北京后,她带着孩子飞奔到母子候车室,给他输液。 幸好,输液后,孩子渐渐好转了,胡景兰悬着的心才放松下来。 图源:《梦中的额吉》 1960年4月21日,火车抵达包头站。 为了照顾孩子,医疗组的人员连着4天几乎没怎么合眼。 惊险的是,胡景兰是在隐瞒怀孕的情况接下任务的,因为过度劳累,她差点流产,幸亏抢救及时,孩子才得以保住。 图源:《梦中的额吉》 在这场大迁徙中,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在努力地给予孩子们爱和温暖,他们在上海到内蒙古之间,架起了一道爱的生命线。 在此后三年中,3000名来自南方的孤儿,陆陆续续跨过长江黄河,越过山川湖泊,列车一路向北,驶向一望无垠的大草原。 这些曾被抛弃的孩子们,注定会在这片大草原之上找回遗失的爱,获得新生。 图源:《梦中的额吉》 19岁成为28个孩子的母亲 乌兰夫下了指示,“收一个、活一个、壮一个”。 现在听上去是很容易完成的任务,但是在饥荒大背景之下却是困难重重。 图源:《梦中的额吉》 因为严重营养不良,这些孩子饱受病痛的折磨。 锡林郭勒盟第一批接来的81名孩子当中,79名孩子营养不良,只有两名近乎发育正常。 再加上剧烈的地理变化,孩子们水土不服,出现拉肚子的情况。 因此,所有的孩子先集中在育婴院里集中抚养一段时间,等适应水土、气候、饮食后,再由牧民领养到家里。 图源:《母亲在草原》 19岁的都贵玛做事认真,又念过书,被选中当保育员。 收到通知时,她犹豫了,因为她还没有结婚,也没有照顾孩子的经验。 但当她看到这些孤苦无依的孩子,就回想起自己苦难的童年。 四岁失去父亲,七岁母亲也跟着走了,她比谁都能感受到这些孩子的痛楚。 于是,她下定决心去照顾孩子,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下去。 图源:《母亲在草原》 经过培训后,她负责照顾28个孩子,最大的只有5岁,最小的才8个月大。 “一下来了那么多孩子,像小羊羔一样特别吵,白天要照顾他们吃喝,晚上还要值班,根本没法睡觉。” 都贵玛每天都忙得疲惫不堪。 28个孩子年龄不一样,吃得也不一样,喂多喂少会生病闹肚子,她捧着碗一个一个喂到嘴边。 图源:《母亲在草原》 白天做饭、烧茶、洗尿布,晚上换尿布、温牛奶、喂牛奶,还要当老师,教蒙古语。 晚上是最难熬的,一个孩子哭,其他孩子也跟着哭闹起来。 都贵玛把床摆成圆形,自己睡在中间,哪个孩子哭闹,她都能及时地跑到孩子身边。 在长达近一年的时间里,都贵玛晚上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的觉。 图源:《母亲在草原》 有几次,有孩子生病,都贵玛毫不犹豫地骑上马,奔波几十里去请医生,甚至还被草原的狼群追着跑。 在都贵玛的悉心照料下,28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很快适应了草原生活。 图源:《母亲在草原》 终于,这一天还是来了,孩子们一个一个被领养走。 28个孩子,28次骨肉分离。 每一次送别,都贵玛都要撕心裂肺一次。 有的孩子被送到附近,都贵玛会偷偷在门外看望他们。 图源:《母亲在草原》 她最放不下的是天天睡在她怀里的小呼和,交给领养人时,她千叮咛万嘱咐,孩子有什么习惯,肠胃不好、爱吃肉最好剁成馅...... 图源:《母亲在草原》 恰巧这时,小呼和跑过来喊着让她抱,她看着小呼和天真可爱的面孔,想到以后再也看不到了。 她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伤感,泪水夺眶而出,转身冲出去,骑上马奔向草原深处。 图源:《母亲在草原》 后来,有人曾问她为什么爱这些孩子? 都贵玛老人说,“对我们来说,一切生命都是一样的,只要人的心里揣着善良、揣着爱,世界上的一切就都是美好的”。 图源:《母亲在草原》 2019年9月,都贵玛被授予“人民楷模”国家荣誉称号。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,77岁的都贵玛,身穿紫色蒙古袍,头戴橘红色头巾,光荣地接过奖章。 图源:央视 “国家的孩子” 草原的人像是“串通”好了,他们从不称呼这些孩子为“孤儿”,而是称他们为“国家的孩子”。 这是牧民对孩子们的爱,内蒙古作家萨仁托娅就曾说过: “在我们游牧文化中,所有的生命都是一样的,牧民们对生命一视同仁。” 所以在他们面前,绝对不能提孩子是抱来的,“他们是会跟你拼命的”。 正因为牧民的大爱,这些孩子们从未觉得自己和其他孩子有什么区别。 图源:《梦中的额吉》 镶黄旗的一家保育院剩下了6个孩子,这些孩子年龄稍大,还保留着对亲生父母的记忆,他们不愿分开。 卫生院的阿姨张凤仙主动提出收养这些孩子,别人问她,能养得起吗? 这个脸颊红红的蒙古族妇女,露出坚定的神情: “只要我有一口吃的,就饿不着孩子!” 张凤仙不让孩子们称呼她为“母亲”,只让他们叫“阿姨”: “你们是国家的孩子,你们就叫我阿姨。” 图源:《梦中的额吉》 可这“阿姨”却比亲生的还亲。 有一年风雪很大,粮食局特批的粮食运不进来,只能去45公里之外的化德买粮食。 图源:《梦中的额吉》 张凤仙带上干粮、水想也不想就出发了,路途遥远,天寒地冻,漫漫雪路一眼望不到头,她咬牙坚挺着,艰难行进着,硬是背回来一百多斤粮食。 回来之后,穿着毡鞋的双脚都被冻坏了。 图源:《梦中的额吉》 小时候,张利华因为严重营养不良身体太差,2岁时还不会坐,头是歪的,腿是罗圈,肚子大大的,人人都说他养不活。 图源:《梦中的额吉》 但刘玉珍偏不信,主动把他抱回来: “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,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。” 为他订牛奶,买好吃的,自己却舍不得吃,精心照料着,竟然奇迹般痊愈了。 图源:《梦中的额吉》 上小学时,张月英淘气爱玩,放假不和妈妈说一声就住到同学家里。 妈妈张福梅急得上火,担心她是不是被狼吃了,走90多里路去找她,挨家挨户地问。 图源:《梦中的额吉》 等见到她时,妈妈抱住她崩溃大哭。 回家之后,张月英给妈妈洗脚,才发现她的双脚全是泡。 图源:《梦中的额吉》 敖德巴拉,是“菊花”的意思。 这朵菊花,是善良的鄂温克老人高力根、南吉勒玛夫妇用血汗浇灌长大的。 小时候,敖德巴拉得了骨结核,为了保住她的一条腿,老人卖掉牛羊、马匹,就连自己最心爱的的雕花的马鞍也没舍得留下。 也许是内蒙古大草原足够辽阔,足够包容,这片热土之上的人们也拥有和草原一样无疆的大爱。 当年那些孤苦无依的孩子,在牧民的爱与温暖之下弥合伤痕,获得“第二次生命”。 而这些孩子也在以自己的方式,回报着父母的爱。 图源:《梦中的额吉》 张凤仙的六个孩子个个都学有所成,老大巴特尔考上南京气象学院,小妹高娃考上了南开大学,两个男孩参军入伍,两个留在草原当了干部。 巴特尔在南京上大学时,家里没有大米,每次放假都要背上200斤大米回去; 图源:《梦中的额吉》 小妹毕业后留在北京,每次回去也要背上一百多斤的白面。 图源:《梦中的额吉》 当初年幼的孩子长成了草原上的雄鹰,而含辛茹苦把孩子养大的张凤仙,却不幸患上癌症。 1991年1月,张凤仙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,时年64岁。 草原上的蒙古族,是不留坟墓也不立墓碑的。 图源:《梦中的额吉》 六个孩子却为她打破这一习俗,在镶黄旗的草原上,为张凤仙立下一座墓碑。 被孩子们叫了一辈子的“阿姨”,但她的墓碑上却分明刻着: “母亲,张凤仙。” 图源:《梦中的额吉》 张斌上学时,班上很多人叫他“上海孤儿”,他就知道了自己的身世,但母亲不说,他也不会问。 这是他和妈妈之间的默契,丝毫不会影响他们之间的感情: “她是我的妈妈,我是她的孩子,她爱我,我也爱她,就这么简单。” 孙保卫不想称呼自己的父母为养父母,因为他觉得自己就是亲生的。 图源:上观新闻 温都苏,额吉为她取的名字是“根”的意思。 来到这片草原后,温都苏没想过离开,“我的根就在这片草原,这里永远是我的家”。 这些“国家的孩子”的身体里流淌着的早已是草原的血液,早已和这片草原融为一体。 我想起内蒙古自古以来流传的一句箴言: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之道,爱所有的孩子是佛之道。 善良朴实的牧民,用行动为我们展现了一副壮丽的民族史诗。 他们对生命的平等博爱也让我们意识到: 原来联结亲情的,从不是血缘,而是爱。 这份伟大的爱,可以跨越地域、跨越民族、超越血缘,和广袤无垠的草原一样大。 图源:《国家孩子》 点个「在看」,向这些善良纯朴的草原人民致敬。 中华民族在这片草原之上的守望相助、团结大爱,不该就此隐匿于历史尘埃之中。 参考资料 1、新华社《“草原母亲”都贵玛和她28个“国家的孩子”》 2、中新网《“三千孤儿入内蒙”背后:草原母亲的半个世纪真情付出》 3、人民日报《三千孤儿和他们的草原母亲》 4、《故事里的中国》、《母亲在草原》、《梦中的额吉》 ![]()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